新闻中心

“双新”视角下的“学用合一”:“惠”课堂样态的创新实践与探索|瀚文小学开展2024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节(科技学科专场)活动

发布日期:2024-12-13 08:36:36   来源:瀚文小学   

2024年11月29日下午,青浦瀚文小学主题为“‘双新’视角下的‘学用合一’:‘惠’课堂样态的创新实践与探索(科技学科专场)”教学节活动如期举行。科技组研修以“探索‘双新’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创新与实践”为主题,聚焦于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深化对“双新”理念的理解与应用,提升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本次研修活动在创新实验室举行,瀚文小学科技组、语文组和艺术组的老师们,以及实验小学集团校、赵屯小学、白鹤小学的教师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

【课堂教学】

陶逸凡老师展示了一年级科学课《不同的天气》课堂教学。课堂上,孩子们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区分并描述不同的天气现象,尝试说出不同天气现象的特征,陶老师又通过“你喜欢哪种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天气现象及其特征,很好的巩固了学生对天气现象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在“观测风”的活动中,陶老师引导学生设计与制作测风工具,注重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能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自制简易测风工具模拟观测风的大小,展现出浓厚的科学探究兴趣,为进一步开展“观测一周天气”的长周期活动打好了基础。

【研讨交流】

课后,参与观课的老师们共同开展了教学研讨交流。本次研讨交流活动由科技组教研组长顾玲梅老师主持。

顾老师介绍了本次活动的背景和主题由来,她指出研修主题中的“双新”不仅仅是新课标、新教材,实际上这次的活动还有另外两个“新”:新教师、新技术。顾老师还就新旧教材中《天气》的相关教学内容和单元教学目标做了对比,引导老师们明确新教材中更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探究实践等科学素养的培育。

在说课环节中,陶逸凡老师分享了新教材中《天气知多少》单元的教学背景,阐述了《不同的天气》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以及这节课的教学特色等,让观课老师对这节课的教学意图更加清晰。

在讨论环节中,科技组老师、语文和艺术组老师们围绕各自主要负责的观课点进行讨论,现场研讨氛围浓郁。

沈芳珠老师从教学目标这一观测点出发,再次明确了教学目标的撰写规则,对比分析教参和本节课三轮教学中教学目标的修改,并提出从教学评一致性的角度开展各自观察点的分析,帮助执教老师更好的分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


顾玲梅老师就三次课的教学环节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从陶老师第一次课堂上设计制作与测试活动同时进行,到本次教学中设计制作和测试分步进行,并提供设计和科学思维支架,优化小组合作分工,使教学活动更有序高效。能看出在教学研究中新教师的快速成长。

教学具是支撑起一节实验课重要的活动资源,冯紫婷老师介绍了本节课实验材料的改进过程,从最初的木棒、纸条、夹子到第二次教学中使用的木棒、窄丝带、颜色块贴纸,再到今天课堂上宽丝带、木棒、颜色块贴纸,一次次教学具的改进,体现了新教师教学和教研组活动中的一次次思考。冯老师指出,通过便捷固定、可视化观测、加宽丝带和统一固定点等改进,优化了学具,避免了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升了实验的效果。

本次教学中“三个助手”的使用,对于新教师,以及一年经的学生来说,也是一大挑战。朱谓老师分享了 “三个助手” 功能在本次课堂中的应用及调整,如将 “连一连” 换成 “拖一拖”,“拍一拍” 改为 “画一画”,降低了一年级学生的操作难度,提高了记录的完成度。

评价也是本次课堂教学中的一大特点,陶老师采用“三个助手”平台设计了本课中的主要评价环节。黄静老师从课堂评价出发分析三次执教的改进,充分肯定了陶老师合理挖掘“三个助手”平台的评价功能,结合小组评价、口头评价等,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姚丽花老师强调科学表达的重要性,观察到陶老师在三次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问方式,加强追问,深挖学生的思维,并提供科学语言的表达支架,帮助学生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逐步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们帮助陶老师梳理历经两次磨课、三次执教以后课堂的转变以及呈现的教学效果,并结合自己观察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本次教研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展示了在 “双新” 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过程。通过多维度的研讨与交流,老师们明确了教学目标和环节优化方向,认识到教学具改进、技术应用、课堂评价和科学表达的重要性。

面对“双新”的挑战,瀚文小学的老师们将继续砥砺前行,积极开展“惠”课堂样态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