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瀚文讲坛第五十五讲的主题为“涵养化育 德润课堂——学科育德分享会”。
“学科育德”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达到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知识与道德的统一。
教师的育德能力是指教师不必用特定教材而按照社会现在和未来的需要,教育和培养新一代思想素质的能力。课堂是学校实施德育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阵地,立足课堂教学,强化教师的育德意识,才能使每个教师都能坚守住课堂这个重要的德育阵地,坚持把育德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使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才能让在备课,上课听课和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课堂贯彻等各个环节中,强化自己的育德意识,提高自己的育德能力。
语文组从《圆明园的毁灭》评课中体现如何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数学组通过为师的感悟体现以身示范,英语组总结了如何发掘学科中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发掘学科教材内容的育德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德育、注重日常学习评价体现学科德育,综合组《线上线下 共育德——综合组学科育德》微视频和老师们分享了老师们在疫情期间空中课堂的拍摄中,勇担重任、不畏艰难,线上、线下课堂教学中处处有育德,让所有人为之感动。
各学科针对学科育德研究现状,老师们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中,结合各学科的教学实践,分享了学科育德的心得,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教学经验。比如:在各学科教学中必须关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认识和学科教学践行能力,在育德能力要素中至关重要;教师在理解、发掘育德要素中需提升正确把握教材育德内容的能力;教师思想教育的艺术性,体现在学科教学的语言表达能力上;教师需具备对可利用的德育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创生育得时机,重视德育对象主体性的发挥,创生德育对象有效参与的环境等等。
最后,静教院附校的杜玉婷老师对活动进行了点评与经验分享。
让我们践行在课堂在反思中提升自身的育德能力,在研究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最终达到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自觉意识和赢得师生德育双提高的目标。